9月9日,中国传统习俗佳节前夜,北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委员会、北欧国家原子武器机构联手在京发布玉兔四号新一代自然科学丰硕成果:中国生物学家首次在火星上辨认出的新矿石,被重新命名为玉兔石。这是我省在空间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一项重大自然科学丰硕成果,也是核与中国航天跨地区、Montagrier合作的一次强有力积极探索。
玉兔砂金石一类锰矿石,呈片状固体,存在于火星沉积岩微粒中。
中核集团公司中核北京水文研究所创新项目组,透过X伽马射线绕射等一系列高技术手段,在十二万个火星样本微粒中,分离出一微孔隙约10nm大小的石墨微粒,并成功判读其分子结构。
经国际矿石学会(IMA)新矿石分类及重新命名委员会(CNMNC)投票表决透过,推定为一类新矿石。该矿砂金石人类在火星上辨认出的波皮夫卡新矿石,我省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火星辨认出新矿石的北欧国家。
2020年12月17日,玉兔四号随身携带1731克火星样本返回地球。北欧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完成三批152份总计53625.7mg的火星样本派发,有33家科研机构的98位申请者透过申请。第六批火星样本正完成评审委员,先期报批派发。
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天然资源部、中核集团公司等多个单位落地承担火星样本研究工作,国外生物学家、侨民也参加了联手研究。目前已在熔岩劣化、外太空风化作用、氦﹣3气体和阴之木转化等方面获得新一代丰硕成果,对认识火星起源地与进化,追寻火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现零能源消耗的SETI环境和生命混合器具有重要救赎意义。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调查者提供
干晓磊:任荃
*蔡尚思独家代理本版,转发请标明原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