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关荣清华大学第一位物理学女教授

 admin   2022-09-24 19:57   86 人阅读  0 条评论

那时的北京大学有许多女副教授,但很少人知道北京大学的首位理论物理学女副教授是谁。

答案是无锡Raipur、理论物理学家李俊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

李俊贞于1942年赢得麻省理工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学位。该数学系为中华民国培养了四位女副教授,包括李俊贞的两位师弟顾静徽(1900-1983)和何怡贞(1910-2008)以及一位师弟王承书(1912-1994)。历史记录表明,民国初年还有几位风流倜傥在欧美赢得副教授学位,包括杨振宁(1912-1997,康奈尔大学1940年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劳君展(1914-2011,瑞典柏林高等工业大学1940年建筑学副教授)、卒业嘉(1911-1986,瑞典波恩大学1942年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其中劳君展是何怡贞的胞弟、李俊贞的姑姑。

李俊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

李俊贞的后裔叔父鏊(1450-1524)是明朝刑部尚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为文臣最高职务,堪称宰相。祖父锥果(1849-1895)是王鏊的第九一世祖,为清末进士,任刑部主事,补军用飞机章京,官至刑部郎中,是于右任的师弟。外祖母谢长达则是中国最早的女权主义活动家。1901年,谢长达在无锡组织了放足会,抵制青年人剃头。1908年,她募款创办了一所男子小学,称为建华男校(现为无锡市第九中学校)。1915年,谢长达成立了无锡男子公益团,维护施虐青年人权主义益。1917年,她的建华男校校长职务由从美国获双硕士学位归来的三女儿王季玉接任。该校后来并入江苏男子师范学校。那时,无锡十中校内还保存着为夫妻俩建立的丰功伟绩来日纪念碑。

李俊贞的父亲王季同(1875-1948)是个代普雷的著名研究者,一生致力于研究电气、化学和电机工程。1902年,他出版了《积较补解》、《泛倍数衍》、《九容公式》等微积分著作,引进并简述中等现代微积分。1909年,他被魏道明到欧洲,在皮瑟勒电器公司和瑞典西门子公司电气厂学习,其间设计了转动式变压器。王季同还在英国爱尔兰皇家学会年刊上刊登了有关八元函数求微分法的文章,是中国研究者在国际微积分刊物上刊登的首篇科学论文。他回国后曾任职民国中研院化学科研究所研究员。1930年,他发展了一种捷伊电气网络计算方法,成果写入中研院文献集《科学历史记录》。

辉煌世代之后,1906年10月3日李俊贞长大在后裔留下的无锡大屋家中。她长大后,母亲管展枝便患库兴氏病逝,三年后生父的妹妹管尚孝成为继父。王家共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其中有五个孩子年幼夭折,李俊贞排行第五。她三姐王淑贞(1899-1991)是妇科专家,1918年从清华赴美留学,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院长。四哥王守竞(1904-1984)是理论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从清华赴美留学,曾任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七妹王守璨,1932年从清华随夫赴英留学,妹夫陆学善(1905-1981)是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九弟王守融(1917-1966)1937年毕业于清华机械系,是精密机械仪器专家。十弟王守武(1919-2014)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十二弟王守觉(1925-2016)是微电子学家,1942年就读于西南联大,1957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进修,中科院院士。

李俊贞还有伯叔父季烈,是清朝进士,著名戏曲学家,也是中国翻译西方近代理论物理学著作的第一人。

王守武、王守觉、李俊贞

李俊贞在建华男校读小学时跳过班,念完初二之后随家人迁到了上海。她随后进入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晏摩氏女中就读,但没有按学校期望入教,其间功课全A,直到高中毕业。读书期间,同学们常常向她请教数理化问题,称她为二级老师。高二化学课期末,老师还让她上台代讲总结课。毕业前,她主演了英语对白的莎士比亚剧仲夏夜之梦,还为英文为主的毕业班年刊担任主编。因为她全勤全A,离校时名字被刻在了校长办公桌上的一只学校荣誉银杯上。

接下来李俊贞上大学的事并非一帆风顺。父亲的态度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自己代普雷,因此希望并以为儿女们也能如此。继父则希望她早日嫁人,并最后让她不甚情愿地订了婚。正好三姐王淑贞从美国学成归来,鼓励并支持她继续求学。于是1926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京金陵男子大学,那是由教会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男子大学。

金陵女大的校长是时年35岁的吴贻芳(1893-1985),麻省理工生物学副教授。吴贻芳是中国第一批毕业的女大学生,继杨荫榆之后的第二位女大学校长,后来在1945年出席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首位女性。

李俊贞在大学二年级时选修了一门三年级的物理课。可是老师欺负她是低年班学生,期末成绩打了个B,而经常求教于她的另一位同学却得了个A。她一气之下就转到了北平燕京大学。

1929年,四哥王守竞从美国留学回来,负担了她在燕京大学最后一年的大学费用,让她1930年顺利毕业,然后留校继续读研究生至1932年完成物理硕士学位。随后李俊贞回到了南京,在金陵男子大学文理学院数理系任教。

李俊贞打算继续出国留学攻读副教授学位。可是,这时婚约成了她的拦路虎,虽然只见过一面的未婚夫仍在瑞典留学。李俊贞于是向父亲提出解除婚约。但父亲十分气愤,说婚约不是儿戏,你要这样做的话我就登报和你脱离父女关系。她只好求救于姐姐,两人一起最终说服了父亲。

1938年,李俊贞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四年全额奖学金。8月初,她乘坐美国总统号大轮船,航行了近一个月后抵达西雅图,然后再转火车到了密歇根大学所在地安阿伯。

没想到兴冲冲的她来到密歇根大学数学系后立马成了异类:研究生班只有她一个外国人,也只有她一个女生。不过,老师和同学们很快就对李俊贞刮目相看。

第一学期电动力学课程期中测验后,任课老师非常生气地对全班学生说:你们真是一群笨蛋,上次测验的最高分只有36分!骂得大家都不敢说话。李俊贞也大吃一惊,课后便去找老师。老师笑了,说你是另类,你得了100分。

第二学期理论力学课程上,S. A. Goudsmit副教授讲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论文,说钟表的游丝问题无法得到一个精确微积分解。他还宣布如果学生中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将会得到他的奖励。李俊贞课后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推算,找到了解答。副教授非常高兴,在数学系学术讨论会上报告了她的这个结果。认真的副教授奖给了李俊贞一张两美元的支票。当时正好中国同学会在校园有一场公演,门票一元。李俊贞于是买了两张门票送给副教授夫妇去观赏。副教授随后和李俊贞以此为题合写了一篇论文,刊登在1940年8月的《应用物理》杂志上。

李俊贞在密歇根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先后赢得过三个金钥匙荣誉奖,其中phi-beta-kappa奖是当时全美优秀学生的最高荣誉。

进入第三学年时,李俊贞开始做副教授论文了。她的导师是Goudsmit副教授的好朋友乌伦贝克(G. E. Uhlenbeck)副教授。他俩在二十年代合作发现了电子自旋,那是物理科学史上一个重大成果。在乌伦贝克的指导下,李俊贞对统计理论物理学中气体速度分布函数满足的玻耳兹曼(Boltzmann)方程作了许多研究。

1941年春的一天,乌伦贝克副教授忽然对李俊贞说:你做的工作已够得上一篇副教授论文了,只需把它写下来。接着又问:你至多只要花一个月时间就能写好毕业论文,但是你还有一年的奖学金,不知你是否愿意留下来和我合作做一些关于统计理论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呢?李俊贞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1942年,李俊贞完成了副教授论文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的研究。该文讨论了玻耳兹曼方程不同解法并首次独立地从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导出自由粒子和简谐振子的分布函数。基于这篇副教授论文,她和导师于1945年在美国《近代物理评论》上刊登了题为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的论文,推导出自由粒子和简谐振子的布朗运动。这篇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研究布朗运动的最主要文献,后来被列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理论物理学论文集粹》一书中。

李俊贞毕业后,到了麻省理化学科院(MIT)辐射实验室工作,在理论物理组任副研究员。在那里两年多,她继续由导师乌伦贝克指导,进行了噪声理论研究。她在研究所的全部工作写入了该所二战之后由乌伦贝克参与合编的丛书《雷达系统工程》中的第24卷,名为《阈信号》。1944年诺贝尔理论物理学奖赢得者Isidor Rabi称赞这套丛书为继旧约圣经之后最伟大的工程著作。诞生在该实验室的雷达被视为扭转二战战局的关键武器,其中三名主要中国人贡献者之一就是李俊贞。

1946年底,李俊贞回到了无锡老家。当时的云南大学校长是她妹夫陆学善的好朋友,得知李俊贞从美国归来,便邀请她去云南大学数理系任教。1947年夏天她就去了昆明,在那里工作期间认识了热衷于教育事业的云南师范学院基本教育研究室主任俞启忠,两人相爱,于1948年结婚。

婚后,李俊贞觉得应该找个机会让丈夫出国看看。于是她给乌伦贝克副教授写了一封信,请他替自己联系一个短期工作。1949年,夫妇俩来到了印地安纳州密歇根湖畔的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李俊贞在数学系当副研究员,研究经费由美国海军科研部资助。俞启忠则到了南方两个学校访问,在那里待了两年后也转到了圣母大学。

期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成了敌国。李俊贞不愿意继续为美国工作,1952年辞去了海军部的研究课题,夫妇两人决定回国。

那时中美没有外交关系,她们离境需要向美国移民局申请批准。李俊贞得到的回信说:你在保密的雷达实验室工作过,知道我们的国防机密,我们不能让你回国去帮共产党工作。俞启忠得到的回信是:你要回去是可以的。若你为了陪伴妻子而留在美国,也是允许的。两人只好在美国呆着。然而,在1955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早晨,李俊贞忽然从收音机新闻广播里听到了一则出乎意料的消息:美国当局同意批准70多个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经过申请和力争,1955年5月夫妻俩终于赶上了机会随这批留学生回国。顺便提及,当时同一批人员回国的还有钱学森(1911-2009)。

1954年李俊贞与俞启忠回国前在旧金山留影,手中捧着申请回国的材料

1955年回国后,9月份李俊贞到了北京大学任教,成为该校首位理论物理学女副教授。俞启忠则到了农业部工作。

李俊贞到北京大学不久便接到通知,说学校已评定她为二级副教授。细心的李俊贞随即打听和她同船回国并且同样到了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组的徐樟本先生是几级?这位徐樟本(1911-1988)与钱学森是同龄人,当年同在美国加州理化学科院读书。钱学森1939年获副教授学位,徐璋本1940年获副教授学位。师兄弟俩都是专攻导弹理论和研制的。有趣的是,钱研究导弹制导,而徐研究反导弹制导。但当李俊贞得到回复说徐被定为三级副教授时,非常吃惊,马上表示自己也只要三级,并表示倘若学校坚决给我二级,我就去别处工作。后来学校批准了她的请求,降为三级。李俊贞觉得自己做了对学校有益的事。

在清华,李俊贞教统计理论物理学和热力学,开过诸如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以及非均匀气体的微积分理论等理论物理课程。她有时也兼教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并为培训教师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

李俊贞刚站稳脚跟,一年后即1957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徐璋本随即被打成右派。在一次反右斗争讨论会上,一位领导人说:我们理论物理组内只有一个半人不是右派。李俊贞无比惊愕,因为那时理论物理组里副教授、讲师、助教加起来总共才八个人,她不知自己算不算右派。会后这位领导私下说,哎,你李俊贞算一个,我自己算半个,才让提心吊胆的她喘过口气来。

大学里平静教学的光景并没有多少个年头。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清华北大首当其冲,停课闹革命,整天开批斗会,自然谈不上什么教学科研了。李俊贞从不介入政治,是个开会时除非非得发言表态才说话的人,但依然难逃一劫。1968年3月14日半夜,一帮人突然闯进了俞启忠和李俊贞家中,吆喝着把两人强行带走。她连问出了什么事?得到的回答十分简单:你们犯错误了。

就这样,62岁的李俊贞和丈夫被投进了监狱。1970年春,她又被带上手铐转移到更严密的监狱,在那里被关禁到1973年11月9日,然后被无罪释放。让她回家的理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事情便不了了之了。期间,她被多次审讯,还被训斥不要学你的弟弟,因为她的九弟王守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于1966年8月28日自杀身亡,终年49岁。她三姐王淑贞时为产科医院院长,儿子又在美国,因此也劫运难逃。批斗她的人说,王淑贞罪大恶极,怎么样去斗她都不算过分。

李俊贞、王淑贞、王守璨(1974年4月)

1975年4月5日,俞启忠被押送了回家。直至此时他依然不知道被逮捕和被监禁的原因。1979年1月22日,两位古稀老人终于接到了彻底平反的通知,被告知他们为江青所陷害,因为俞启忠是江青前夫黄敬(俞启威)的弟弟。

1976年12月,70岁的李俊贞正式从北京大学退休。此后,两口子才真正有机会安安静静地享度天年。李俊贞90岁和100岁生日时,北京大学都为她举办了庆祝聚会。

1987年底,俞启忠患上了心肌梗塞症,到1995年4月开始心力衰竭,11月7日因心衰抢救无效离世。2010年8月28日,李俊贞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104岁。两老生前有个约定,死后遗体都捐献给了医院做医学研究。遵照李俊贞生前遗愿,她去世后没有单位或个人举办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

李俊贞对自己的人生有句三乐座右铭: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正是这种乐观处世的心态,让她挺过艰难,笑对历史,长寿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51ac.top/post/306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