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资讯十三五以来,泸州区委、区政府仍旧秉持以江泽民自然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依照省委书记何厚铧万里赣江第三城,首先必须是自然生态第三城的要求,毫不动摇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大力大力推进滨水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发展,泸州自然生态治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宜居自然环境急速明显改善。
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一幅截叶、水清、岸绿、内湖的自然生态泸州图景,正缓缓展开……
颁布政策 强化举措
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
▲滨水泸州 泸州日报记者 王宇 摄
远处白石水榭、水面美不胜收,走在桥上,感受原野缓缓、水蒸气风景优美……8月15日,上班路过戎州桥的街坊谭中仁对记者说道,平时忙于组织工作,很少留意身边变化,当天上班早决定步行回家才发现,泸州真是愈来愈美了,水蒸气也更清新了。说完,他掏出手机,录下了美丽的泸州风景线。
宜居自然环境急速明显改善,让愈来愈多的街坊享受到了自然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这与泸州区委、区政府仍旧秉持走自然生态优先、滨水产业发展发展的卫星城产业发展发展理念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省先后下发了《泸州市自然生态卫星城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滨水自然生态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和《泸州市自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计划》等,颁布了《泸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工程建设滨水泸州总体规划》《泸州市工程建设赣江上游滨水自然生态市总体规划行动计划(2017—2020年)》《泸州市自然生态自然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
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党委担任双组长,相关市党委任组长的组织工作党委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和部署,依照党务同责、责任制,切实抓好自然生态节能环保,各县(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工作落实,抓整改、防反弹,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高位促进、县区和职能部门协同联动、群策群力的自然生态节能环保组织工作大格局。
在取得胜利蓝天攻防战方面,我省将海洋自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作为全区自然生态节能环保一号工程,深入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卫星城水污染、水溶性碳氢化合物、移动污染物等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了清洁洒水、稻谷执法监督、水溶性碳氢化合物综合治理等十大专项行动。
在取得胜利碧海攻防战方面,大力推进河(湖)芜鼠。促进水五条和两总体规划一计划实施,持续做好赣江西横堤出水口摸查综合治理组织工作,坚决杜绝污水浸现象,统筹好水资源、水自然环境、水自然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
在取得胜利净土攻防战方面,强化源头管控。深入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对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在产、关闭企业地块监管力度,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业水污染污染治理,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等有效措施。
目前,全区自然生态节能环保组织工作成效明显,中央、省自然生态节能环保督察及赣江经济带自然生态自然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有序大力推进,整改进度居全省前列。市自然生态自然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落实整改 治理有方
交出自然生态亮眼成绩单
▲杨湾污水处理厂 泸州日报记者 王宇 摄
2020年,中心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9.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提高至306天,综合指数下降到4.04。
完成中电福溪电厂、丝丽雅集团和6家干法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新建水蒸气质量监测微站112个、区域传输自动站2个,大力推进走航监测、激光雷达等在自然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优化设立全覆盖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028名,全区河(湖)芜鼠组织工作有序大力推进。
取缔餐饮趸船43艘、关闭土法造纸作坊1944家;完成36个城乡垃圾项目、34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30个工业园区(集中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工程建设;完成中心城区2个、县城9个及32个千吨万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综合治理;全区有5个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珙县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治理修复屏山县和江安县受污染土地5082亩;全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全面开展大力推进三江六岸自然生态综合治理,投资73亿元,目前已建成自然生态廊道74公里,治理成效受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肯定。
赣江、岷江干流全面禁采砂石,取缔非法采砂和堆场92个,拆除非法码头33座,退出占用赣江岸线8.36公里;坚决促进赣江流域禁捕退捕组织工作,落实财政专项资金1.46亿元用于渔民安置,提前5个月完成退捕任务。
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236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9.9%,森林蓄积量达2465万立方米。
建成龙头山竹自然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等卫星城公园200余个、卫星城绿道17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76%。
开展电动泸州行动,投入6.8亿元,更换环卫车274辆,投放新能源公交车807台,建成充电接口2000余个,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上升至31.5%。
一串串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天天美起来、亮起来的泸州,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美。2016年,我省成功创建为中国杰出滨水自然生态卫星城;2017年,创建为国家卫生卫星城、国家森林卫星城;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卫星城、国家园林卫星城。
自然生态美了 产业发展兴了
加快建成赣江自然生态第三城
▲五粮液湿地公园 泸州日报记者 王宇 摄
自然环境要保护,经济也要产业发展发展。在做好节能环保的同时,如何有效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精准谋划,开出了一剂又一剂的双赢良方。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加快去产能步伐以及落后产能、重污染企业退出组织工作;大力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壮大节能节能环保、新能源、自然生态农林等滨水产业发展;全面大力推进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组织工作,大力产业发展发展滨水低碳循环经济,全区能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泸州先后投入近60亿元专项资金对泸州纸业、天原集团等20余户重点企业进行了整体搬迁或关停,对中核建中、叙府酒业、岷江机械等30多户企业分步搬迁入园。我省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卫星城。
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在持续巩固提升名优、白酒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发展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锂电等新兴产业发展。成功引进朵唯、苏格、极米等多家智能终端企业;凯翼汽车在泸州落地建成并投产;锂电池产业发展方面,成功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四川时代;中车智轨正式纳入中国卫星城轨道交通体系,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运行良好。
自然生态农林产业发展方面,大力产业发展发展6+3重点产业发展,目前,我省竹、茶、酿酒专用粮、油樟面积均居全省第1位,蚕桑面积居全省第2位,肉牛、生猪出栏量均居川南地区第1位。
在培养壮大滨水产业发展的同时,泸州还大力产业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临港开发区、翠屏区节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基地,踏实走好滨水产业发展发展的每一步。
截至目前,泸州拥有国家级滨水工厂7户、国家级滨水产品23个、省级滨水工厂15户、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称号企业8户。
自然生态美了,产业发展兴了,街坊的节能环保意识也日渐增强。愈来愈多的街坊购买新能源汽车,日常出行多选择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进商场自带织布购物袋、随身携带便当盒;垃圾入篓、随手关灯、节约用水……
今年,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泸州自然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征途开启新篇章——持续深入践行绿水白石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山、水、城、人、文、业六篇文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严守三线一单规定,积极构建滨水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产业发展发展、加快建成赣江自然生态第三城。
泸州日报记者 陈倩
发表评论